以前,藝術往往被普羅大眾認為是離他們很遠的「陽春白雪」。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追求藝術的美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精神消費需求。
在這種消費需求的導引下,藝術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依靠藝術作品自身的發酵,還是透過藝術+設計或藝術授權的延伸,都有很多成功且知名的案例。筆者在過去7年的職業生涯中接觸了許多人,除了建築衛生陶瓷行業的從業者,還有設計師和藝術家,對設計和藝術的關注逐漸由從職業習慣變成生活習慣。在專業習慣與生活習慣的共同作用下,筆者也常常思考:陶瓷品牌與藝術互動的地方在哪裡?
1
和美術館
——建築設計界又一大作
「和而不同謂之美,美而不朽謂之和。」這是順德和美術館官方以哲學思維角度對美術館作出的詮釋。
10月初,普立茲克建築大獎得主、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中國的最新建築作品-順德和美術館已對外開放。在第35屆佛山陶博會結束後的幾天,筆者一直心心念念地打算線上預約參觀。昨天,剛好是重陽節,筆者便趁此良辰欣然前往,同行的還有幾位從事建築、室內設計和藝術陶瓷界的朋友。這一切巧合,皆源自於建築大師的吸引力,自備的跨界的吸引力。
和美術館(局部)< /p>
和美術館體現了安藤忠雄注重的建築三要素:清水混凝土工藝、幾何空間結構、建築與自然(水、光、風等元素)相互映襯。另外,與這棟建築永存的還有不同時段舉辦的藝術活動,如館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展系列學術沙龍、館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展、兒童藝術系列課程等。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是:「希望這個建築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現當代藝術融匯成一體,透過文化藝術的交流,帶給人們和諧、安泰生活的夙願。」可見,在建築大師看來,藝術與設計是相輔相成的,藝術的體現甚至可以高於設計。
另外,筆者發現,如諾貝爾瓷磚、法恩莎作為支持夥伴參與的「2020年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設計師教育計畫)第六季,課堂學習地點便選在了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嘉定凱悅酒店…而如今建築大師的地標建築設計代表作之一就離佛山陶瓷產業總部不遠,只需要1小時的車程,走設計師路線的陶瓷品牌這時候如果針對設計師或經銷商策劃一場短途的大師建築觀摩之旅,會沒有吸引力嗎?
2
C+藝術節
-購票入場的廣州設計週要與藝術共舞
近日,2020廣州設計週(12月3-6日)已開始預熱、售票。這個2006年在廣州市人民政府主導下誕生的中國第一個設計週,於2018年開啟了購票入場的模式,當時讓眾多觀展者感到不習慣,甚至認為它已發展成為一個「傲嬌」的商業展會,但參觀人數還是每年不斷地往上漲。今年,廣州設計週又做出一個大舉措,推出全新的藝術類國際獎項-C+藝術節。
2020年廣州設計週相關宣傳海報
據悉,C+藝術節以發掘、推出優秀的新銳藝術家及其原創作品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透過作品評選、年度盛典、大型主題展等方式推出精選藝術家和作品,獲獎個人和機構代表將受邀出席在2020廣州設計週展會期間舉辦的“2020 C+藝術節年度盛典”和“2020 C+藝術節主題展”,獲獎作品可以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甲方業主、開發商、投資者、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媒體人等設計及藝術產業鏈的40萬+專業人群亮相、宣傳與售賣,為設計師群提供豐富又高效的藝術庫,也為消費者提供藝術品交易平台,讓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2019年廣州設計週「玩」藝術的陶瓷品牌
事實上,C+藝術節並非完全是空降的項目。在2019廣州設計週上,把自家展位玩成藝術展的陶瓷品牌就有諾貝爾瓷磚(“草圖暢想LAB” )、新中源(設計之星館)、冠珠陶瓷(「潮·物起源」概念展)等(請參閱《看陶瓷品牌在設計週如何玩出「新生」天際」)。當時筆者還不禁想問:這些「藝術展」的策展人是誰?可見,C+藝術節是應勢而動的,但目前尚未有參與合作的陶瓷品牌。< /span>
對了,2020廣州設計週主題為「快樂」。快樂有很多種,無論是悅己還是悅人,只要有價值就會讓人產生快樂,而越有價值越要收費,越做價值的平台往往都會走藝術文化路線,這樣的理解沒毛病。 2020廣州設計週,是值得期待的。
3
「Badya」
——藝術授權產業的成功案例之一
上文提到了「藝術授權」一詞。在人生中,大家熟知的許多國際品牌都有藝術授權產業的成功案例。例如2018年一家埃及地產公司為它旗下創意地產計畫「Badya」打造的《Life mitate Art》短片,片中背景音樂選取愛爾蘭著名另類搖滾樂團小紅莓的《Dreams》進行改編,再聯合IBM科技公司做創意,以致敬11幅世界名畫,其中有梵谷、蒙德里安、大衛霍克尼等世界知名畫家的作品。短片每一幕都在上演世界名畫,一改地產廣告公司過去那種浮誇的影片廣告、讓人不知所云的樓盤名字或slogan(口號),反而詮釋了出一種至美的生活方式。
創意地產專案「Badya」的《LIfe Imitate Art》短片< /a>
「藝術授權是藝術與商業之間的橋樑,在西方已有30餘年歷史,它能實現藝術、品牌與使用者的三方共贏。」這是一筆筆者2011年在CIID(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第二十一屆(蘇州「下江南」)年會上聽到的很受教的一句話,出自台灣HCG和成衛浴董事長邱士楷之口。將產品與藝術結合也是台灣HCG和成衛浴一直堅持做的事:2011年,與CIID年會推出的“設計再造;2008年,與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合作;2001年推出藝術陶板畫…最早更是可追溯至1991年與被譽為「荷花之神」的國畫大師張傑合作。
無獨有偶,蒙娜麗莎集團早年成立的蒙娜麗莎瓷磚文藝復興館,先將知名油畫家陳捷(2009年加入蒙娜麗莎集團)等藝術家的作品與集團產品(薄板居多)相結合,從而很早推出了瓷藝畫。後來,這些瓷藝畫被廣泛應用於蒙娜麗莎集團參與的各大地鐵工程項目中。
採取上述模式的陶瓷品牌還有東鵬集團推出的高階磁磚品牌東鵬ART+。據悉,東鵬ART+的產品也融合了多位世界殿堂級藝術大師的創作。
然而,在陶瓷產業,走這種路線的品牌還為數不多。作者相當認同卡薩諾藝術陶瓷創辦人王慧榮的一句話:陶瓷業一直都是重資產的產業,無論未來流行的是大板還是岩板,都無法做到輕資產經營,所以實力較強的瓷磚品牌在推出岩板時一般會考慮“唯一性”,要么在科學技術上延伸,要么往藝術方向走。 (見《一個好色之徒的陶博會豔遇》)。
你,get到了嗎?
作 者:貓ran